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

《木蘭與麒麟》

作者是怎麼論證花木蘭並非漢族,又如何講述作為傳統神獸象徵的麒麟與非漢族文化之間的關聯,是我好奇的起點。
 
第一章講的是唐朝李氏應為胡族,非出於隴西李氏的關隴集團,並藉由宮內及傳位之事論其胡族遺緒。
是很有趣的一章,但看一看覺得怪怪的,這章有點長,而且木蘭依印象應是北朝時的人物,跟唐沒什麼關係。
第二章開始討論木蘭與麒麟之間的關係了,「主軸出現了,」我想。
但實在是太天真了,第二章篇幅不長,第三章又換主題了。我矇了,翻了一下書封,果然錯誤會一再發生。原來的書名是:
”Multicultural China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”
它是七篇小論文的集結:
以語言學的討論對照,討論胡族在中國文化的遺緒。
憑心而論,也還算是有趣的主題啦,只不過語言學的部份我實在是看不懂,大概去了本書的六七成。
剩下的......我研究所念的是基礎法學組,除了法律之外,須融合哲學、歷史、社會學,或我自己寫的文學。
但且別說法律的程度如何,對於哲、歷、社根本很有可能連入門都談不上,寫的報告就會產生幾種狀況:
1.大部份都用二手文獻,因為不知道怎麼找一手文獻,也不會詮釋,更別說原文很有可能根本看不懂;
2.因為缺乏資料,所以只能引用近似的材料作為引據。但也必須說很常有牛頭不對馬嘴,自己的內心也知道有多唬爛但不寫就沒報告可以交了;
3.超有創意。反正沒文獻沒資料要怎麼寫都可以;
4.呈上,幾乎都是,也只能是翻案文章。
 
這本書,在我看得懂的地方,幾乎符合以上四點的模式。
這麼熟悉的文字感,我很疑惑的翻了一下作者簡介:「獨立研究者。哥倫比亞大學博士,本業是專業統計學家,父親是酈學權威陳橋驛。業餘從事漢語音韻的訓詁學、伊朗學、突厥學等亞洲歷史文化研究,精通多種歐洲和中北亞語文,是中亞與北朝、隋唐交流史專家。曾獲英國皇家亞洲學會「Barwis Holliday研究獎」。另與梅維恆(Victor H. Mair)、Frances Wood共著有:Chinese Lives: The People Who Made a Civilization。同時,也是知名國際問題專家,以「于時語」為筆名,長年在多家華文媒體發表多篇國際政治評論。」
好像沒啥問題呀,學歷史的,也不是不能搞搞其他專業,閒餘時寫些文章,自娛娛人。
轉念一想也不對呀,到底博士是學啥呀?如果不是歷史,以上數點的缺失,就有很合理的解釋。撇除掉我看不懂的語言學,他本來就是個外行。這本書與其說是專業著作,不如說更像是讀書心得。
同樣難看的還有汪浩的《意外的國父》。差不多同時間林孝庭出了《意外的國度》,內容差不多,好看度差很多。
  
而汪浩這本,跟《木蘭與麒麟》一樣,都是八旗。
一直聽聞八旗是水準很高的出版社,我也對其期望甚高。
最近翻了幾本都覺得水準很差,與朋友討論,他說八旗出書有其目的性。
我突然懂了:「去中國化?」中國的歷史論述一向以中國為中心,近幾年以世界史的角度討論起中國周邊國家與中國的交流,如我的訊息沒錯,應是現今顯學之一。
不過朋友說的更為精闢:「是要分裂中國XDDDD。」
若是如此,八旗的意識形態掛帥(「意識形態」這四個字多少帶有政治意涵,政治正確與否不是我想要討論的事),相關的書就出,也或許可以出的作品不多,自然良莠不齊。
 
我這樣講客氣了。畢竟我看的數量沒有多到可以評價他出書的水準。但我挑的幾本,都很差。
大概是帶賽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