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

《群島》

開頭,作者以我之姿,失禮的闖進了故事中,假意的與所創造出的角色交流,開始討論書寫倫理。我翻了個白眼,要複製貼上這種這種純屬賣弄的後設,噢不,或許極有深度吧,卻也不如好好說話。
不過這的確是作者的正確位置。
多年來,作者在台灣之外,紛爭之外,帶有的愜意以微笑視事。臉書浸透了我們這個世代,作者抓著世代與距離不放,書中的人物像是被無所不在的聲音所塑造出自我滿足的他人印象,藏在網路後面不負責任的針砭評價著,而被塑造成不是自己的人格。整本書充滿了笑談議論,無論是自「我」為出發點,還是各式角色,作者是不諱言於自己的上帝性格,一手托著下巴一手撥弄輕彈著角色。
的確也應該從寫作倫理開始。完全可以將人物抽掉而成為長篇議論,反正作者也義無反顧的對讀者發表見解。不過藉由小說的形式可以多加一層虛偽性,說話的人是角色而不是自我──嘿嗨,我不負責因為那不是我。我沒有罵誰因為那不是我。作者的敘事隱然地偷渡這樣的宣示,讀者無需檢視作者是否政治正確,只需要一起瘋笑說噢幹你真是太中肯了。
太中肯了,翻了幾頁從客廳沙發跳起,到書桌上拿便利貼,一邊想著剛剛還有幾頁待補;但又幾頁過後,發現每一頁都想貼,雜亂亂的,就是百家爭鳴的臉書留言一樣,各自展現著自我,私領域開放成自我宣示的場域,又常拍拍屁股不予負責。作者顯現的無賴就是現今網路世代的寫照,只是她無法匿名,所以選用了小說的書寫,藏於議論與角色背後。
至此,每個人就是一座島,臉書世界就是以群島建立起來的世界。我立地為王,我放起煙火讓你們讚揚,我們之間連結的網路線,我愛你如同你愛我,浮在海上的,看不到海平面下的悲傷。
於是作者說:「每個人最真實的,是臉書上未曾言明的部份。」但是,我們悲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