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

《馴化與慾望》

承作者所言,本書的主軸在於人對待動物的「慾望」,並引用尼采:「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,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。」
看到作者的定調,覺得有些興奮,我對本書的期待是作者論述人怎麼從對待動物看到自己的定位。在這樣的關係下,動物是「人」認識自己的鏡面,而反映出的是人的慾望。
 
但本書講的是人們基於自己的慾望,對動物所作出的各種對待。並以對待的方式分章節,主題式的討論各個年代以及中西方各個例證的呈現。
依此,作者採取結構主義式的談法,我個人不太認同結構主義,所以.......但就結果來說,並不是每個主軸都同樣適用於各個歷史/地域,使得討論去脈絡化,而失卻了細膩的可能性。
  
其次,本書是將動物放在弱勢的位置,並且以「人類中心主義」作為詮釋的主軸。噢棒我喜歡這個談法,畢竟對於動物的種種都來自於人類的詮釋。但在這個前提之下,這本書作的並不確實,「在冰島,牠(兩歲的大虎鯨)首先被安置於一家海洋動物園中一個狹小的混凝土魚缸裡。在裡面,牠只能稍稍轉身和翻騰,但不管年幼的Tilikum再怎麼打轉尋覓,再呼喊媽媽,也是徒勞。」
這也是以人類的角度去詮釋動物,試圖訴諸情感而失卻客觀討論。即使是代為發聲,也能很強烈的看到作為詮釋者的權力運作。
也是因為弱勢的談法,裡面有一小節在談「女性主義對於動物權的關注」,裡面舉了一位女性主義者對於動物權的發聲。標題本身失之精確之外,也試圖以此拉攏同情及認同。
 
再來,也是因為要尋求認同的前提,我認為作者迴避了一些問題。像是她談了寵物,但所談的寵物是在於動物馴化以及產業鍊的形成,但對應到最開始,我想到的是「寵物如何作為慾望的客體」,但作者完全沒有提到,至少在人與寵物之間互動的權力關係是什麼?弱勢形成以及人類中心的地方是什麼?作者隻字未提,而這個主題在面對養寵物的讀者,以作者批判的筆法,可能無法給予正面的評價。
或是在動物權最常談到的,食用肉的問題也是,作者也沒有提及。我認為這些都是有意識的避開了。
 
這本的終章在談哲學,作為演進她收錄了對於動物權的不認同到肯認的不同思考,最後討論法律對於動物權的展現。談到法律,不免得有一些錯認,反正她也不是法學教授就不提了。不過對於哲學覺得有點可惜,應該是作者,作為哲學系教授最熟悉的部份,篇幅不多。
 
整體而論,翻翻挺有趣的。但如果當成應有成熟論證及呈現的作品,這本書並不及格。
不過作者點到為止的寫作方式,也是目標群眾設定的問題吧。